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动态 > 教育动态 >

教育动态

通知公告重要提示新闻头条教育动态政策文件

 

留学是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开放包容的重要体现;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留学工作承担的使命更加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0月的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新时期留学工作方针。2014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筹谋划部署出国来华留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专门对留学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留学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为留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明确了任务。总结回顾十八大以来留学工作,规模持续扩大,布局不断优化,质量再上新台阶,与国家战略契合度显著提高,在实现国家战略关键期中发挥了重要的人才支撑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留学规模持续扩大,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人数同步增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重要留学目的国。
(一)出国留学工作呈现以下趋势:
1.出国留学规模稳步扩大,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增长,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
十八大以来,出国留学规模稳步扩大。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为36.26%。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比例从2012年的1.46:1下降到2016年的1.26:1。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
2.留学地域相对集中,攻读本科以上学历的仍为留学主体。
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留学目的国相对集中。2016年度,逾九成留学人员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十国,其中赴英语国家的留学人员近八成(77.91%)。十八大以来,我国留学人员目的地国前十名基本保持平稳。
从学历层次看,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攻读本科以上学历占七成(本科生30.56%、硕博研究生35.51%)。
3.公派留学为引领,自费留学为主体。
国家公派留学始终立足国家战略全局最重大最紧迫的需求来谋划,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已形成“面上铺开”格局之后,强化“高端引领”,在若干关键领域形成“人才高地”。十八大以来,国家公派留学生共107005人。其中派出访问学者44814人,占派出总人数的41.88%,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62191人,占派出总人数的58.12%,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紧缺人才和战略后备人才。
从国别分布看,面向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教育发达国家选派93865人,占国家公派人员总人数的87.72%,为持续学习借鉴世界教育科技强国发展经验提供了保障。
从学科分布看,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主要选择了国家发展建设急需的理、工、农、医等学科。其中攻读工科的36.54%、理科15.47%、医科6.68%、农科3.17%,人文社科专业占38.14%。
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中,自费留学共49.82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91.49%。2012年以来,自费留学的比重持续保持在92%左右,已初步形成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体的留学工作格局。
(二)来华留学工作呈现以下趋势:
1、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生源层次显著提升。
十八大以来,来华留学规模持续增长。2016年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比2012年增长了35%,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吸引力与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匹配度进一步提升。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攻读学历课程,学历生和研究生占比实现双增长。2016年在华学历生人数达21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7.4%,比2012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硕博研究生人数达6.4万人,占总人数的14.4%,比2012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另据统计,2016年共有13万名外籍学生在我学前教育机构和各类中小学就读,各级各类外籍学生总数已逾57万人。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跑,生源大国稳中有变。
2016年在华留学生生源国家和地区总数为205个,创历史新高。前10位生源国稳中有变,依次为韩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日本和越南。近几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数量增长明显,相较2012年,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泰国学生数量排名分别上浮了5位、2位和1位。2016年,沿线64国在华留学生共207,746人,同比增幅达13.6%,高于各国平均增速。
3、打破以汉语学习为主的格局,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2016年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2%,比2012年的53.5%下降了15.3个百分点,更多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以外专业。就读其他学科的学生规模和比例显著增长:相比2012年,教育、理科、工科和农学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增幅均超过100%;经济、西医、文学、法学、管理等学生数量增幅均超过50%;占比增长最快的学科为工科,比2012年增长了5.2个百分点。学历生中,就读人数最多的学科依次为西医、工科、经济和管理。汉语专业从2012年的第2位下降至2016年的第5位。
4、中国政府奖学金杠杆作用持续显现,撬动国际人才资源
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中国政府奖学金投入,提高使用效率。一是扩大规模。2016年,共有来自183个国家的49,022名学生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华学习,占在华生总数的11%,相比2012年增加了70%。二是服务国家战略。奖学金向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和人脉储备的重要渠道。2016年奖学金人数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巴基斯坦、蒙古、俄罗斯、越南、泰国、美国、老挝、韩国、哈萨克斯坦和尼泊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奖学金生占比61%,比2012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三是提高人才层次。2016年奖学金生中,硕博研究生比例高达69%,比2012年占比增加了12个百分点。中国政府奖学金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引领来华留学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
二、出国留学工作聚焦国家战略,服务中心大局,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方针,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一)统筹规划,聚焦前沿,发挥公派出国留学的调控补给作用,全方位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一是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创设“未来科学家”项目,重点面向国家急需、薄弱、空白、关键领域,聚焦现代科技尖端、前沿领域,培养顶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和大师级人才。继续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培养储备高层次优秀人才,2012年以来共选派34298人。
二是国际组织人才。2014年创设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有组织、成批量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电信联盟等派出实习生。目前已有多人被联合国国际法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正式录用。
三是非通用语种人才。十八大以来共派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3454人,仅2016年派出1036人,涉及42个非通用语种、62个国家,其中32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填补了9个国内空白语种,培养了一批后备师资人才。
四是国别与区域问题研究人才。深入培育和建设42个教育部下属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逐个对接,精准支持。十八大以来共派出1207人,共涉及60个国家,其中35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一批了解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和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机制,协调发展,为区域、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产生新效益。
创新公派留学生选拔机制,选派方式从最初面向部分高校分配名额,逐步调整为面向社会各行业及在外自费留学人员公开选拔。2014年,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所做的调研评估显示,89.3%的学生来自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普通家庭。十八大以来,通过国家优秀自费奖学金项目资助了2501个自费留学学生。
国家公派目前通过9大类1679个公派项目渠道选拔人才。其中有一些亮点项目: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暨东部崛起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和地方合作项目。十八大以来,两个项目分别录取各类留学人员5346人和4313人;围绕国家重点行业和特殊人才需求,与外交部、中科院、农科院等部门和行业合作设立项目,十八大以来,为重点行业培养人才2064人;结合高校人才培养规划,继续开展青年骨干教师推选项目,十八大以来,共录取14577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机构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十八大以来,新签、续签226份合作协议。
上述公派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公派回国率超过98%。以“西部项目”为例,绝大多数留学人员都回到了西部地区工作,并很快成长为教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领头人,为西部教育和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有水平、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
(三)政府搭台,项目牵引,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为国服务,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
据不完全统计,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其中不乏高层次人才。通过“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74人,其中创业人才811人。十八大以来,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支持高校聘任具有海外工作或学习经历的高层次人才1094人。目前,我国70%以上的高水平大学校长、80%以上的两院院士、90%以上的长江学者入选者,都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以平台为依托,积极为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牵线搭桥。针对留学人员高涨的回国意愿和国内用人单位的“求贤若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成功举办“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创业周”、“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等大型活动,直接面向海外留学人员打造项目、人才、资金和信息的对接平台。
以服务为宗旨,优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服务环境。针对回国留学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组织北京、上海、广东等留学人员集中的省市开展深入调研,督促各地落实有关政策;每年度发布《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分析留学回国群体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用人单位和留学人员提供帮助和参考;每年度向全国百余所重点高校征集留学人才引进需求信息,通过多种平台对外发布,近5年累计发布岗位需求信息5万余条。
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做好海外留学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十八大以来,通过“春晖计划”项目资助在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短期回国服务共计1200余人,资助科研合作项目近1000个;通过“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吸引4000余名海外留学人员参赛,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创设并孵化了一批科技项目,涌现出来一批明星企业。
(四)回应关切,加强引导,构建安全教育体系,让平安留学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留学人员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平安留学”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关切的重要问题,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围绕“平安留学”做了系列工作,目前已形成国内国外联动、政府社会参与、公费自费覆盖的工作机制。
重点开展留学人员行前教育。十八大以来,出国留学行前培训50余万人次,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6个城市,其中现场培训13万余人,在线培训37万余人次。通过在全国21个省市建立的36家“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和研究中心”,举办出国留学行前系列培训、集训和实景演练。调查显示,参加培训的留学人员对培训满意度平均超过80%以上。
开辟新媒体培训平台。通过系统化开发包括微信公众号、出国留学行前培训网等在内的安全教育网络平台,为广大留学人员提供领事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信息服务。2015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平安留学宣传片《留学之觞》,帮助广大留学人员及家长做好平安留学的心理准备。
时刻关注海外人员安全。通过驻外使领馆开展多种形式的在外人员安全教育,建立“留学生之家”,举办“平安留学进校园”活动等,让留学生深深感觉到,祖国就是他们的后盾,使馆就在他们身边。
在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下,覆盖公费和自费留学的行前培训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已有效发挥作用,国内外安全教育联动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平安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三、来华留学工作围绕外交大局,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方针,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
(一)精准培养,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国际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契合度。
一是围绕外交战略布局,落实领导人重要外交承诺,设立中蒙、中坦、中埃和中印尼等13个专项奖学金;配合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设立中美、中欧、中俄人文交流奖学金。二是配合“一带一路”战略,每年共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新生名额;新设“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通过部委合作、校企合作、省部合作模式,提供行业人才支撑。三是鼓励和支持高校与国家大型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撑。四是注重高端人才培养,设立“卓越奖学金项目”,培养发展中国家青年精英和未来领导者。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各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纷纷设立了奖学金或助学金,形成了来华留学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储备了国际人才。
(二)规范管理,构建完整的来华留学政策链条,提升来华留学吸引力。
十八大以来,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来华留学招生、教学、管理、服务和就业的法规政策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链条。一是合并修订了《高等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管理规定》(9号令)和《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4号令),近期即将出台新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规定》,明确国际学生的招收和培养条件,也明确了学校和各部门的管理责任,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近期即将出台。二是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促进国际学生在华勤工助学合法化。三是还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出台了《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逐步打通实习就业渠道,提升来华留学吸引力。
(三)狠抓质量,推动来华留学内涵发展,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来华留学随着教育对外开放一同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2016年,我部积极启动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标准建设,着手制订《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标准》和专业教育标准,同时鼓励第三方行业组织制订行业协会认证标准并开展试点认证工作,建立完善激励、认证、评估、督查等质量保障机制,促进“管办评”分离,逐步完善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此外,坚持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教育考核制度,不断完善预科教育;根据《留学中国计划》要求,建设了52个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评选了300门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坚持推进管理队伍建设,培训了基层留管干部2000多人;设立了两家英语授课师资培训中心,共培训了607名英文授课教师,为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四)厚植人脉,重视培育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培育知华友华力量。
一方面以打造品牌活动为依托,增强在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融入感。十八大以来,我部先后开展“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感知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许多留学生生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留学生走进矿山油田、农村社区、高新社区,取得积极社会反响,极大促进了在华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加大对校友工作支持,通过开展留华毕业生活动,凝聚海内外校友力量。
人才是强国之基,留学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17年,留学工作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深入贯彻2014年留学工作会议和《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稳步推进,内涵发展,为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