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终于从纸上走向了实施,凭知名人士、校长的推荐信便可获得一流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也终于成为了现实。但是,校长们能否胜任“伯乐”的角色,推荐信是发掘人才的“荐贤帖”还是权钱交易的“摇钱树”,校长实名推荐制会不会只是看起来很美,笔者对此深感忧虑。
其一,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将全国的中学校长推到“伯乐”的位置上,帮助高校举荐和挑选人才,不失为一种聪明之举。可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发现也许伯乐比发现千里马更难,而我们实行这样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不是有点将中学校长硬充伯乐的意思。而事实上中学又有多少校长会经常地深入学生当中去发现人才?大学的校长都做不到,中学的校长恐怕就更没有这份心思。和很多大学校长一样,因为他们疏于教学热衷“做官”,远离学生久矣。
其二,警惕迷恋钱财,不识人才。“校长推荐信即是名校入场券”,尽管我们对于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给予了厚望,对于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来说,推荐制无疑给予更多“千里马”被发现的机会。但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会不会成为有些人跨进名校新“捷径”呢?会不会成为比奥数、航模甚至少数民族加分更好用的手段呢?如何防止校长手中的这个“荐贤帖”成为权钱交易的“摇钱树”,恐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了钱财就不认人才”,希望这只是笔者无良的揣测,但事实上呢?
其三,可怕的潜规则。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在杞人忧天,因为中学校长的推荐只是高校人才选拔的一个方面,后面还有招生高校的严格面试来最终把关。 可是各种丑闻和无数的潜规则案例告诉我们,所谓的自主面试里面照样有孙猴子翻跟斗的空间。如果高校招生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之间因为某些“共同的目标”产生了默契,形成了某种潜规则的话,那这种制度很可能就真成为绕开高考公平的捷径。
北大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对于拓宽人才选拔的路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但是无论高考制度也好、推荐制度也好,如何在维护公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掘人才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要使得实名推荐制最终成为一种健康的选拔制度,无论是荐贤的校长还是选贤的高校,辨清“才”和“财”尤其重要,否则,“荐贤帖”难逃成为权钱交易的“摇钱树”的命运 |